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

  • home
  • 簡介
  • 忠南的昨天
화면컨트롤메뉴
인쇄
화면확대
화면축소

忠南的昨天

TabMenu SubList

起源
曆史
百濟的氣息

曆史

先史時代

考慮到在公州石壯裏發現舊石器時代遺迹,可以說忠南的曆史是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的。

三韓時代

在馬韓的54個國家中,包括木支國(稷山、天安)在內,在忠南有約15個國家。

三國時代
公元475年(文周王2年)
- 從漢城(現在的首爾)遷都到熊津(現在的公州)
公元538年(聖王16年)
- 由熊津(現在的公州)遷都到泗沘(現在的撫余)
公元660年(義慈王20年)
- 百濟王國被羅唐聯合軍征服後,設置熊津都督府。
公元671年(文武王11年)
- 被改編為所夫裏州(泗沘)。
公元686年(神文王6年)
- 被改名為熊川州。
公元757年(景德王16年)
- 被編入後百濟領土。
高麗時代
公元938年(成宗2年)
- 引進12牧制 (12個行政區域)及設置公州牧
公元995年(成宗14年)
- 包括熊州(公州)、雲州(洪城)在內,被改編為河南道(共10個道),並設置了其它郡。
公元1106年設置統合3個地方(關內道、忠原道及河南道)的楊廣-忠清州道。
公元1171年分開楊廣州道及忠清州道。
- 被改編為所夫裏州(泗沘)。
公元1356年(恭愍王5年)
- 改名為忠清道(估計高麗末期楊廣州道被稱為楊廣道或忠清道)。
朝鮮時代
公元1396年(太祖4年)
- 楊廣道被分為兩個地方-京畿道和忠清道。
公元1505 (燕山君11年)
- 忠清道改名為忠公道。
公元1549年 (明宗4年)
- 忠公道改名為清洪道。 (之後忠清道又被改名為公清道、忠清道、公洪道、清洪道和公忠道)
公元1834年(先祖34年)
- 公清道又被改名為忠清道。
1896年8月4日由8個郡改編為13個郡(設置忠南).
1930~1940年代
1932.10.1
- 忠南道政府從公州遷移到大田。
1938.10.1
- 論山面、舒川郡長項面晉級爲邑。(1府、14郡、 6邑、167面)
1940.11.1
- 禮山郡禮山面晉級爲邑。 (1府、14郡、7邑、165面)
1941.10.1
- 牙山郡溫陽面、洪城郡洪城面晉級爲邑。(1府、14郡、9邑、163面)
1960~1970年代
1960.1.1
- 扶餘郡扶餘面晉級爲邑。(1市、14郡、12邑、16面)
1963.1.1
- 全羅北道錦山郡編入到忠清南道。
- 論山郡煉武面晉級爲邑。
- 天安邑晉級爲天安市。(2市、15郡、15邑、164面)
1973.7.1
- 禮山郡插橋面、唐津郡合德面、瑞山郡泰安面、天原郡成歡面晉級爲邑。
1979.5.1
- 舒川郡舒川面、青陽郡青陽面晉級爲邑。 (2市、2區、15郡、23邑、156面)
1980~1990年代
1980.12.1
- 瑞山郡安眠面晉級爲邑。(2市、2區、15郡、24邑、155面)
1983.2.15
- 調整15個地區邑 · 面間的界。(2市、2區、15郡、23邑、154面)
1985.10.1
- 天安郡聖居面晉級爲邑。(2市、2區、15郡、24邑、153面)
1986.1.1
- 公州、大川、溫陽邑晉級爲市。
1986.1.1
- 公州、大川、溫陽邑晉級爲市。
1989.1.1
- 大田市和大德郡晉級爲大田直轄市分離出來,瑞山邑晉級爲市,從瑞山郡分離出泰安郡。
1990.2.1
- 設置忠清南道雞龍辦事處
1995.1.1
- 公州市·郡、大川市·保寧郡、溫陽市·牙山郡、瑞山市·郡等8個市郡合並爲4個市。(5市、11郡)
1995.5.10
- 天安市·郡合並爲天安市。 (5市、10郡)
1996.3.1
- 論山郡晉級爲市。(6市、9郡、22邑、147面、37洞)
2000~現在
2003.9.19
- 雞龍辦事處晉級爲雞龍市(2面、1洞)
2005.3.18
- 公布建設行政中心綜合城市特別法(燕岐郡南面·錦南面·東面、公州市長岐面·反浦面一帶)
2006.2.12
- 道廳遷移決定(洪城郡洪北面·禮山郡插橋邑一帶)
2012.7.1
- 燕岐郡和公州市長岐面·儀堂面·反浦面晉級到世宗特別自治市,分離出來。